English

千年陈酿

2000-03-09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别来十多年,我又来到绍兴。我对它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。越龙山依旧苍翠,鉴湖水照样长流,可逼仄的小街变成宽阔的大道,拥挤的民房间耸起广厦高楼,古旧的轩亭口拓出庄重的广场,咸亨酒店也一改狭小的格局而显露宏敞的气派。我望着车水马龙的街市和熙熙攘攘的人流,不禁想到:绍兴确实出现了新的面貌,然而它那悠悠的古意有没有消失呢?于是决意去寻幽访古。

先去寻访明代大画家徐渭的故居。青藤书屋在前观巷大乘弄内,迈进门槛,青翠扑面而来:一丛嫩竹,几株石榴,两枝芭蕉,在风中微微飘拂。迎面粉墙上写着“自在岩”三个大字,我仿佛呼吸到徐渭那狂放不羁的声息。步入洒翰斋,前室木格长窗前摆着明式桌椅,墙上悬挂着徐渭画像和陈洪绶、潘天寿分别题写的匾额,徐渭手书的“几间东倒西歪屋,一个南腔北调人”楹联也赫然入目。后室陈列着几件徐渭的野泼恣肆的书画作品,透过小窗可见两株金桂默默吐放着幽香。书斋旁小天井内,蓄有一方池水,此即徐渭亲为取名的“天池”,池内竖有方形石柱,上刻徐渭手书的“中流砥柱”四字。天井一角有“漱藤阿”,顽石中一株青藤虬曲盘旋,葱勃怒发。这里的一木一石,一草一花,无不透露出徐渭那愤世嫉俗、正直不阿的性格。陪同讲解的李宏小姐告诉我们:青藤书屋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近年来历经修葺,基本上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。是啊,比起十几二十年前我所目睹的破败荒芜的景象,这儿确是“旧貌换新颜”了。一个曾被漫漫长夜所掩没的孤寂灵魂,像拂去历史尘埃的珍珠,又放出了映照后人的光辉。

再去造访留有宋代大诗人陆游遗踪的沈园。沈园也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近年按照宋代园林格局进行了大规模整修,使这座原已荒圯的废园重放异彩。踏进园门,亭台楼阁,小桥流水,翠竹垂柳,青草繁花,营造出一派幽静恬雅的氛围。那古雅巍峨的双桂堂,那古意绵绵的葫芦池和宋井,那雄浑古朴的孤鹤轩,使我宛然步入往古的生活境界。我立在用出土残砖砌成的断垣前,默默诵读着现代词学家夏承焘书写的陆游那阙悲绝千古的《钗头凤》词,不禁沉思良久:昔年陆游的伤心地,成了后代的凭吊所,遥隔千年,古人与今人悄然对话,交流着蕴藉丰厚的历史信息。“伤心桥下春波绿,曾是惊鸿照影来。”我怀着长长的怀古幽思,再次告别了沈园。

驱车山阴道,又去访兰亭。兰亭位于绍兴西南兰诸山麓,曾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与文友雅集之处。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,清流激湍,渲染出一片郁郁苍苍的境界。穿过翠竹夹道的石砌小径,便看到三角亭内矗立着相传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合书的《鹅池》碑,亭旁一泓池水,几头白鹅悠然划游于碧波之上。从鹅池前行不远,便到了流觞亭,那令后人生无限遐思的流觞曲水依然蜿蜒于嶙峋奇石之间。再过去,就是纪念书圣王羲之的右军祠,古朴庄重,一如旧观。我站在右军祠前,远望青山隐隐,近看绿水潺潺,耳听竹啸飒飒,不觉沉湎于王羲之笔下的艺术天地。啊,这就是我国古代名士的文采风流之地,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《兰亭集序》的挥洒之所!胜迹永在,遗泽长流。

匆匆探访一过,我心中的疑虑消除了:绍兴在改革开放中,并没有忽略而是更加重视对历史文物的保护。像绍兴这样的城市,古迹留存之多,是全国少见的。从虞舜夏禹以降迄于近现代,真可说是先辈足音不绝于耳,前驱履迹遍地皆是。这是我们民族的活的历史,从中可以触摸到祖先强劲的脉搏,感觉到他们生命的呼吸,可以使我们体验到自己的血脉贯通于绵延不尽的历史长河里,自己的根须深扎于坚实丰厚的历史沃土之中。文物古迹不仅是活的历史,也是丰富的精神矿藏。以绍兴来说,从大禹、勾践、陆游、徐渭到鲁迅、周恩来、秋瑾、徐锡麟,那种贯穿千秋、辉耀百代的爱国爱民的精神,艰苦奋斗的精神,追求自由的精神,不正是我们振兴中华需要继承的光荣传统,不正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汲取的思想养料么!文物古迹是立体的教科书,它们可以活生生地解答“我们从哪里来,向哪里去”的问题。鉴古而知今,我们就可以更坚定的步伐走向未来。

驱车离开绍兴的时候,我问同行的小陆:“你这次来绍兴,感受最深的是什么?”

她略微思索了一下:“大概就是它将历史与今天相贯通,把古代文物保存和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。”

我点点头说:“这正是今日绍兴的魅力所在。”

车到绍兴边缘,只见一座巨大的不锈钢雕塑矗立在道路中央,那是一只古代酒尊的造型。

电光一闪,我忽然想到:绍兴城不就是令人品味不尽的千年陈酿么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